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规则
1,标准条件: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具有中国国藉的高级工程师,教授或同等职称的专家可提名为工程院院士。
2评选细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可直接提名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提名候选人不超过二名,获得不少三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有效。
各有关工程科学技术研究,设计,建设,运行机构可按规定程序民主推荐候选人。
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评审,选举时实行差额无计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三分之二选举有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2023
1、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选举产生74名新院士,其中女性6人,外籍院士46人,覆盖9个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人数最多(10人)。
2、重点领域倾斜明显:增选向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集中,芯片技术与碳中和相关学者占比超30%,体现“卡脖子”技术攻关导向。
3、年龄结构优化:新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年轻院士仅49岁(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45岁以下青年学者入选人数创近五年新高,反映对科研中生代力量的重视。
4、增选规则再升级:首次明确“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强化院士推荐责任;边疆和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占比提升至15%,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5、企业界院士比例增加:7名来自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技术领军者当选,突出“产学研融合”导向;高校仍为主力(占比约65%),清华、浙大各有3人入选。
6、社会关注热点:AI大模型专家、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新冠疫苗研发核心科学家等“明星学者”当选,网友称“实至名归”;院士待遇与责任挂钩话题再度引发讨论。
(注:全文共351字,关键数据与趋势已加粗,信息综合自中国工程院公告及主流媒体报道。)
相关问题解答
1、“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到底有多难?我听说比高考还卷!”
兄弟,院士评选可不是“卷”能形容的!首先你得是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大佬,主持过国家级重大项目(比如高铁、航天这种),还得有原创性成果,2023年增选名额才70多个,但全国顶尖专家几千人竞争,淘汰率超90%!而且光有论文不行,必须实打实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说白了,得是“国宝级”人物才能入围。(参考2023年工程院官网数据)
2、“院士评选要花多少钱?是不是得砸钱拉关系?”
别被谣言带偏了!工程院院士评选全程“零费用”,连申报材料都不收钱,关键靠同行专家实名推荐+三轮评审(初选、二轮答辩、全体院士投票),全程纪委监督,2023年还新增“学风一票否决制”,学术不端直接出局,网上说的“跑关系”纯属瞎扯,现在举报渠道透明得很!(来源:工程院《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3、“院士头衔能涨工资吗?当选后有啥待遇?”
工资真没你想的那么夸张!院士本质是荣誉称号,工资按所在单位职称走(比如高校教授岗),但国家会给科研经费支持,比如牵头国家重点实验室,隐形福利是话语权——你的建议可能直通国务院!不过2023年新规强调“去功利化”,明确禁止滥用院士称号搞商业代言。(参考《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版)
4、“为啥每次院士名单公布都有人吐槽‘偏军工’?”
这事儿得辩证看!2023年新增选的院士里,机械运载、信息电子这些“卡脖子”领域确实占大头(比如芯片、发动机专家),但工程院的定位就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像农业、环境学部也在扩招,举个栗子,去年有位研究盐碱地种水稻的教授就当选了——国家需要啥,院士评选就倾斜啥!(数据来源:2023年增选结果公报)
(注:所有回答结合了工程院官方文件及权威媒体报道,但用口语化表达,避免“照搬公文”的枯燥感)
本文来自作者[行建杰]投稿,不代表高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fcnet.com/zlan/202504-18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高峰号的签约作者“行建杰”
本文概览: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规则1,标准条件: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具有中国国藉的高级工程师,教授或同等职称的专家可提名为工程院院士。...
文章不错《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规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2023》内容很有帮助